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2023年,随着car-t产品陆续获批上市,国内细胞治疗赛道热度快速升温。与此同时,为了破解天价治疗费用带来的商业化可及难题,有国产car-t企业率先降价,也有企业创新推出按疗效付费计划。
不过,2024开年全球细胞治疗市场就飞来“黑天鹅”。继去年底宣布将对car-t疗法进行“安全审查”后,fda正式明确对已经上市的car-t疗法加“黑框警告”。
近日,fda发布公告称,要求已上市的6款car-t细胞疗法的开发商在处方说明书上标注黑框警告,提醒靶向bcma或cd19的自体car-t细胞免疫治疗后患者有t细胞恶性肿瘤的风险。“黑框警告”是fda要求写明的最高级别的药物不良反应警告,代表该药物具有引起严重的、甚至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的重大风险。
根据公开信息,fda已经确定,t细胞恶性肿瘤风险适用于所有目前批准的靶向bcma或cd19的自体car-t细胞免疫疗法。t细胞恶性肿瘤已经发生在使用这类产品治疗的患者中,但迄今为止的分析显示,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些car-t细胞治疗与t细胞恶性肿瘤存在因果关系。基于此,fda表示,接受这些car-t细胞治疗的患者和临床试验参与者应终生监测新的恶性肿瘤。如果在使用这些产品治疗后发生新的恶性肿瘤,请联系开发公司报告该不良事件,并获得收集患者样本以检测嵌合抗原受体(car)转基因的说明。
受此消息影响,美股、港股中car-t概念股集体下挫。
对于这一结果,有不愿具名药企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,“黑框警告”来源于接受高效肿瘤药物car-t细胞疗法的患者在治疗后发展新癌症的“严重风险”。事实上,自2017年开始至今国内外已经有多款car-t产品获批上市,但是从car-t结构、工艺以及临床数据表现来看,各家企业均有各自的亮点。car-t的有效性、安全性最终也是需要以临床数据为支撑,特别是真实世界疗效情况为准。
“我们相信通过真实世界数据以及其他更新的临床试验数据,能够向美国fda和中国nmpa进一步佐证产品的安全性。如果证实患者临床获益更高且安全性可控,那么我们希望能够把警示拿掉,这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。”上述药企高管说。
car-t企业回应“黑框警告”
fda对于car-t的“黑框警告”来源于此前的一次安全性调查。据2023年11月底fda方面披露的消息,已经收到了在接受靶向bcma或cd19的自体car-t细胞免疫疗法治疗后的患者中出现t细胞恶性肿瘤的报告,这些报告来自临床试验和/或上市的car-t细胞疗法的不良事件数据。
公开信息显示,fda最早于2017年批准首款car-t细胞产品,目前fda共批准了6款car-t产品,具体而言包括吉利德的yescarta和tecartus,诺华的kymriah,百时美施贵宝的breyanzi,这4款靶向cd19;传奇生物/强生的carvykti,百时美施贵宝的abecma,这2款靶向bcma。
fda表示,尽管这些产品的总体益处继续超过其批准使用的潜在风险,但正在对t细胞恶性肿瘤风险进行深入调查,并评估是否需要采取监管行动。
在上述消息发布后不久,手握car-t上市产品的美股上市公司吉利德科学、诺华制药、传奇生物等股价均呈现小幅下跌,拥有在研car-t产品的头部细胞治疗公司cabaletta bio、亘喜生物等跌幅更是一度超25%。在港股市场,包括科济药业、药明巨诺等在内的细胞免疫公司股价均明显下跌,其中,科济药业盘中最大跌幅超20%。
对此,多家药企发布声明回应。诺华表示公司治疗了超过10000名患者,尚未发现kymriah和继发性恶性肿瘤之间的因果关系。bms则指出,在接受abecma或breyanzi治疗的4700名患者中,没有人出现car阳性t细胞恶性肿瘤。
传奇生物在声明中也指出,即使没有进行car-t细胞治疗,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也可能发生t细胞恶性肿瘤。此外,其他与骨髓瘤相关的治疗,例如烷基化剂、免疫调节药物和自体干细胞移植,都与继发性癌症的风险增加有关。
对于car-t治疗后继发性癌症的问题,此前,fda生物制品审评与研究中心(cber)主任peter marks在公开场合表示,尽管fda仍在对接受car-t细胞疗法的患者后续发生淋巴瘤的病例进行调查,但car-t疗法已用于治疗27000名患者,其获益仍大于风险。
“虽然无法对所有这些样本进行测序,但至少在少数情况下,我们知道car构建体存在于恶性克隆中,这确实表明可能存在关联。在某些病例中,这些问题在给药后不久就开始出现,看起来确实存在因果关系。”marks指出,“fda仍然认为car-t疗法的获益大于安全风险。我们正在解决的问题是,风险获益仍然有利于推进这些开发计划。我们可能会要求进行一些额外的安全监控。”
与此同时,诺华、强生等也均表示,将更新标签,但迄今为止尚未找到足够的证据来支持产品与继发性t细胞恶性肿瘤之间的因果关系,并且对产品的有利效益/风险状况仍然充满信心。
吉利德公司发言人也表示,正在审查fda 的变更,并将为了患者和医疗保健提供者的利益确定适当的后续步骤,对超过 15,500名接受相关产品治疗的患者进行的最新分析并未确定t细胞恶性肿瘤发展中的因果关系。
car-t商业化仍具有想象空间
在“黑框警告”的压力之下,也让业内人士对于car-t的后续销售业绩情况捏了一把冷汗。
众所周知,尽管car-t优势显著,但其商业化也面临了巨大挑战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:治疗费用高昂、产能扩增受限。在治疗费用层面,根据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的调查显示,有65%的患者表示car-t产品昂贵的价格是其无法接受细胞疗法最大的障碍,超过是否满足指征和疾病进展情况。
根据1月23日,强生发布的2023年财报数据可见,与传奇生物合作的car-t疗法西达基奥仑赛(carvykti)随着市场份额的提升,收入增长可观,2022年全年销售额为1.34亿美元。而在2023年第四季度carvykti销售额约1.59亿美元,较2022年大增194%,2023全年总销售额为5亿美元,同比增长276%,2024年有望突破10亿美元(目前仅美国、欧盟、日本上市)。不过,从单季增速不难发现,carvykti在2023年各季度的销售额分别为0.72亿美元、1.17亿美元、1.52亿美元、1.59亿美元,carvykti增速放缓。
对此,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,其中也包含受到fda消息的影响因素存在。另外,也与car-t本身的价格高昂、市场渗透率低的原因具有重要关系。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“黑框警告”对产品销售额影响话题问询了传奇生物相关人士,截至发稿前,尚未得到明确回复。
谈及价格的问题,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从国内目前获批的car-t产品来看,销售不及海外。这主要由于,一方面在定价上,中国已经获批的car-t产品价格远低于海外上市的car-t产品,这将导致产品销售额明显低于海外上市的产品。中国的两款产品定价在120万元左右,而海外上市产品的定价在37万美元至48万美元之间;另一方面,和海外市场相比,中国car-t市场有多方面的限制,包括医生的认知、患者的认知以及患者的支付能力等。car-t治疗非各个适应症的一线治疗方案,该治疗方案的应用需要医生的推荐和指导,car-t企业需要对医院医生进行培训提高产品的渗透率。
另外,高昂的产品价格及治疗费用限制了其应用范围,即使有城市惠民保和商保的覆盖,对于难以负担的患者来说,使用car-t疗法依然需要面对较大的资金缺口。从患者基数来看,恶性血液病为car-t产品的主要适应症。“未来car-t企业如能在海外成功商业化,其产品定价将能够对标海外产品价格,并且适应症人群也将由原来的中国患者拓展至全球的患者,相较于国内上市的产品,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。”上述券商分析师说。
西南证券也分析指出,美国当前car-t疗法报销政策下,car-t细胞治疗产品纳入drg打包支付,创建新的ms-drg,利用drg付费“结余留用,超额自负”的作用机制,有效控制car-t产品治疗费用,减轻患者负担,同时降低medicare支付压力。在国内,目前car-t药物纳入医保仍存在困难,car-t降价仍然具有想象空间。
如此,在商业化层面,car-t疗法需要构建一个覆盖医保、商保和创新支付的多元化支付体系。在市场拓展层面,各方也需要将car-t的适应症人群从末线走到前线,从成人走向儿童,从肿瘤疾病领域走向非肿瘤疾病领域。这也是整个car-t布局企业瞄准的一大方向。